點亮計畫介紹
「點亮計畫」為基金會長期推動的願景工程,點亮的示範基地遍佈全台各地。將硬體點亮與策展思維並置,著重的不僅是照明的改善,更重要的在於透過光的轉變與推廣活動的規劃、執行,與在地環境、景觀、文史、生活及地方故事產生更多火花,整體性將環境周遭的光影與人文納入計畫脈絡,以人為本,加深大眾對於光在環境中的感知。
藉由照明設計之於公共文化設施及環境的運用,協助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與營造良善的光環境;同時以光環境為核心,秉持對土地的關懷,發掘各地獨特的歷史與人文,舉辦光影藝術之推廣活動。
月娘趕日頭 風微微
遶境活動的「境」指的並非是行政上的劃分,而是一個共同生活的區域。活動本身帶動的不僅僅是宗教上的儀式,而是置於信仰之下凝聚人心的意義。
農曆四月二十五日(5/20)暖壽這天,我們直擊了風神廟的慶生現場,為今年沒參與到風神爺生日趴踢的朋友準備了「風神爺,做生日」Part II ,現場有什麼促咪欸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風神爺的陪伴 ─ 樹王、老王、孩子王
站在康樂街上的大樹下往民權路方向看去,對面是風神廟,旁邊是西羅殿;南勢街西羅殿是全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廣澤尊王廟,與風神廟及接官亭皆列為市定的三級古蹟,兩間廟從清朝就一直在五條港南河港港區看著世代更迭與變化。西羅殿創始於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主祀廣澤尊王,廣澤尊王姓郭名福忠來自福建泉州,十六歲即神化得道升天,因此樣貌停留在十六歲時眼睛大大的孩童樣。西羅殿因年久失修,近期也移至臨時行館,與風神廟的臨時行館隔著一條康樂街面對面互相作伴。
鄰近風神廟的神農街昔日稱作北勢街,在清代可以說是五條港區最熱鬧的一條商業街,現今保留了許多清代及日治時期的老屋,幾年前在台南掀起的老屋欣力讓神農街聲名大譟成為觀光客來台南必訪的景點之一。從人潮擁擠的神農街往風神廟所在的康樂街方向走去,四周由一群一群穿著有型、帶有文青感的年輕人轉為笈著拖鞋、穿著輕鬆、騎著摩托車穿梭巷弄的在地人。
在這條擁有兩間百年古蹟廟宇的街道上充滿著屬於慶祝的熱鬧色彩,賣叭噗冰淇淋的小攤車似乎已得知遶境的消息前來守候人潮,轉進幾乎只能容下一台機車通行的巷口,可以看見老人家坐在住家門口的身影,跟路過的鄰居不時聊上兩句打聲招呼又或者獨自發呆打盹,把從廟宇附近傳來的聲音當作收音機的陪伴就這樣聽著。
八仙來祝壽 ─ 阿忠電影布袋戲團
在等待遶境的同時,一台普通的小貨車開進街道停在臨時行館前的大樹旁,好奇心驅使下,忍不住開始觀察這台車子要做什麼,就看見車主下車,將一台普通貨車有如變形金剛一般變身成為布袋戲台。亮起紅色電子跑馬燈循環播放今日來的目的。
這天布袋戲的演出主題是八仙來為風神爺祝壽。八仙祝壽是傳統的神話故事,八仙所持的法器稱為暗八仙,分別有魚鼓、寶劍、花藍、笊籬、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八件法器,代表神通廣大、象徵吉祥如意,也有祝壽之意。除了看演出的布袋戲偶之外,搭配各種煙霧與聲光特效,更讓台下小朋友看的津津有味、目不轉睛。看的正專心時,台下人群突然衝向台前,原來是台上撒出平安金啦,這也是八仙祝壽演出重要的橋段之一呢。
六甲阿忠電影布袋戲團的團主阿忠留著平頭穿著拖鞋,紅色的上衣總是醒目的在人群中一眼就看見他。阿忠開著這台移動戲台全台跑透透,哪裡有需要他們就去哪,問起演出背後播放的配音與音效,他說都是跟南北管樂團買版權而來,平常也會放電影。他看著手中可以製造特效的遙控器又說:「這些(特效)都要花錢,現在布袋戲演出也要跟上時代,故事要想新的,大家才有興趣也才看得懂。」
廟裡的Captin ─ 祂的風鼓,你的747
5月20日(農曆四月二十五)暖壽這天,在風神廟臨時行館前面已經擺上滿滿一桌的供品,另外一頭,因為神明皆已移至臨時行館,因此在原本的風神廟正殿外,也擺上一桌供品犒賞留在風神廟的兵將們,謝謝祂們的辛勞。
臨時行館前風神爺的供品桌上,靠近街道的那一端放著四盤代表山珍海味的鹽、糖、薑及紅豆,信徒送來華麗的祝壽禮物籃,大大的「壽」字與壽桃妝點在上方。而在面對風神爺的前方,擺放甜的及鹹的菜碗各十二種、象徵平安的「平安龜」、魚形的豆皮、果乾、啤酒及台灣大禮香菸與檳榔。整桌供品奉上從山到海裡的珍味給風神爺。總幹事說,祭祀風神爺的供品與其他神明沒有太大分別,現代已經沒有太多限制,要拜什麼都可以,重要的還是祭拜時的那份心意,如果沒有那份心意,舖陳再華麗也沒有用啊。
穿著polo衫與短褲的謝總幹事就像個低調的說書人,從他口中描述的雷神混用當代詞彙。中午吃著便當閒聊時,他問我「妳知道華航那個飛機嗎? 空中巴士還是747,飛機不是都有噴射引擎!」然後指著雷神的神像說:「雷神腳下踩的就是祂的噴射引擎,叫做『風鼓』‧可以帶著祂到處飛」。「妳咁瞴看到對面西羅殿的廣澤尊王? 祂是年紀最「細漢」的「嬰仔」神,從泉州來到台灣後就定居在這裡了,只要看一腳盤坐一腳放下的坐姿就是祂了」。總幹事手上拿著吃到一半的便當,一邊說一邊模仿著廣澤尊王的坐姿。我聽著他用極度平常的口吻跟我說著神明的故事,重新望向神殿裡的神像,噴射引擎的熱氣彷彿就在眼前。
遶境 ─ 繞進都市俗的心裡
遶境活動的「境」指的並非是行政上的劃分,而是一個共同生活的區域。活動本身帶動的不僅僅是宗教上的儀式,而是置於信仰之下凝聚人心的意義。交陪廟宇透過遶境活動共同籌備、互相聯絡感情,一直以來遶境過程有著安定人心的精神凝聚力,過去鞭炮驅避瘴氣更有淨化街廓的功能。也許其中體現的是真實活在土地上的人們才是信仰儀式關懷的核心。
這次的遶境活動由台南大天后宮主辦,恭迎廈門朝宗宮媽祖來台。對於第一次參與遶境的我來說,在許多面向都是個驚奇的體驗。聽覺、視覺與嗅覺的感受從四面八方一下子轟炸開來,開路陣敲著鑼打著鼓的聲響從遠方逼近,近在眼前時不僅耳膜聽到咚咚咚匡匡匡的節奏,連心臟、身體、皮膚都感受到所振起的空氣餘波;眼花撩亂的各式陣頭儀式腳步挾帶著繽紛鮮豔的服飾、繡旗,黃色、紅色、金色、綠色混雜衝擊著視覺;廟宇及遶境隊伍的香火飄起一絲絲菸縷與鞭炮炸出的煙霧在空中匯聚,使得整個街區彷彿置身朦朧迷霧中。總共九間宮廟的大陣仗遶境隊伍讓我的眼睛應接不暇,整體分為引路的前鋒陣*、串場性質的熱鬧陣*以及以神轎為中心的主神陣*,神轎抵達宮廟後踩著抬轎的腳步,由廟方主事者出來接轎、參拜、奉上供品。
遶境實在有太多可以看的,只能瞪大眼睛用力將這些美的不要不要的畫面與儀式盡收眼底,每間宮廟的繡旗、在熱鬧陣中的電子車、電音三太子、舞團,不同造型的千里眼與順風耳、官首將,神明坐的神轎樣式、扛神轎的人們、神轎停留廟前的腳步……。如果沒有親身參與過,這一切從遠方觀看或許只會被當作是民俗信仰與宗教儀式,但是身處其中就可以理解這些都是經由時間淬鍊所累積的傳統的日常生活。在當代,對於信仰的儀式已經簡化,不常走進廟宇的人不在少數,通常在遇到生活不如意或感情不順遂時才會想起藉由信仰來幫助我們面對未知的未來,走進宮廟的年輕世代甚至需要參照廟裡貼出的祭拜流程,學習如何與神明對話。遶境活動的美好來自仍有人們用著傳統的儀式與現代的語彙傳遞對神明的敬仰之心。虔誠,是從古至今唯一可以用來形容的不變詞彙。
每年的今日 ─ 月娘趕日頭,風微微
近距離跟著慶祝風神爺生日的這天,像是突然跳進了平行時空,進入了廟宇的平常時光。從這個角度看見的祭祀活動是完全不同的面貌,那是一種無法與生活切割、更深入血液的信仰構圖。金曲獎得主謝銘祐是道地的台南人,他寫了一張專輯就叫「台南」,其中一首歌<五條港>聽著聽著彷彿可以看見從古早台南一直保留著的細碎生活畫面:城市的街廓、巷仔內的鄰里互動、還有每走幾步就可以遇見的宮廟以及結束廟裡祭拜活動後人們隨處坐下品嘗的道地小吃。在廟前人來人往的街道,時不時路過廟宇的人們停下腳步、閉上眼睛雙手合十地誠心祭拜,旁觀的我們彷彿可以聽見他們在心裡對神明的低語「請保佑平安」。
天清清 地靈靈
城輕輕 人閒閒
巷仔內有人在絲敏豆 等待誰的黃昏後
入內坐 緊入內坐 捏話頭五條河 流去陀
輕便車 踅去陀
啉一杯古味的青草茶 幾百年啊時間短
老先覺 伊的故事 猶寡濟媽祖你嘛拜啦 王爺你嘛拜一下
水仙宮斡過去 碗粿你著配鹹糜
風神你嘛拜啦 藥王你嘛拜一下
一面牆 搬一齣戲
咱的夢 演到何時
月娘趕日頭 風微微
當天總幹事與總幹事夫人來回穿梭風神廟,打點風神爺生日的大小事。一有空檔他們就停下來關心問道:「怎麼不坐」、「不好意思沒能招呼」。我從外來者打擾人家的拍謝到試著用廣澤尊王的姿勢吃便當。來往廟埕的人們與我四目相接的時候總是微笑以對,不認識的人講起話來也像是隔壁家的叔叔阿姨,如果知道我台語不輪轉,立刻會轉換成我聽得懂的語言與我談天,一旦問起在地美食就會穿插著台語滔滔不絕地告訴你哪個市場是有錢人去的所以開比較晚、哪條街上有府城十大小吃,傳送著廟宇的故事與台南的種種傳統掌故。
守護著廟宇的人就像一個牽線人,緊緊地把天上的神與地上的人與人繫在一起,使我們不致遺忘信仰的起源與儀式的意義;追隨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傳統儀式,一縷輕煙、一爐香火穩固的支撐我們,支撐著我們得對於自己的認同、凝聚力及歸屬感,也更有力量面對未知與恐懼,這就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之所以為「我們」的原因。
知識分享
前鋒陣:具有引路、開導及通報等功能,由報馬仔、儀仗、鼓吹陣頭等所組成。
熱鬧陣:多排在主神陣與前鋒陣中間,作為串場、熱鬧之用,也是整個隊伍最引人注目的陣仗。
主神陣:以神轎為中心,與神明相關的人、事、物則隨之遊行。
延伸閱讀
「跟著風神去旅行」:https://issuu.com/coretronicart/docs/travel_with_win_god_dm
風神廟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WINDGODTEM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