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計畫介紹
「點亮計畫」為基金會長期推動的願景工程,點亮的示範基地遍佈全台各地。將硬體點亮與策展思維並置,著重的不僅是照明的改善,更重要的在於透過光的轉變與推廣活動的規劃、執行,與在地環境、景觀、文史、生活及地方故事產生更多火花,整體性將環境周遭的光影與人文納入計畫脈絡,以人為本,加深大眾對於光在環境中的感知。
藉由照明設計之於公共文化設施及環境的運用,協助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與營造良善的光環境;同時以光環境為核心,秉持對土地的關懷,發掘各地獨特的歷史與人文,舉辦光影藝術之推廣活動。
屏東恆春西門古城
南國.有光
主辦單位 |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管理單位 |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照明顧問 | 周鍊
照明設計 | 日光照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監造 | 梁守誠建築師事務所
照明設計施工 | 千弘營造有限公司
文 / 轉載自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之《有光》台灣光環境專書
屏東恒春,正扼臺灣海峽南端出口,遠在島嶼最南,宛如化外之地。清朝同治13年(1874),日軍率軍入侵,一海之隔的清國朝廷驚覺這個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的南方門戶竟沒有任何防禦工事,趕緊亡羊補牢,指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先與日軍交涉還地,然後著手籌劃興建城池。以磚石造門,土埆砌牆,建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每座城門制高端均設砲台,另外興築城樓、城臺與城垛。
一百多年來歷經天災地變、人世滄桑,城牆僅有少部份被保留下來,還好四座城門相對完整完整,各扼恆春對外交通要塞,戍守超過140年,是臺灣現存最完整的環城古城牆。
物換星移,歷史容易被遺忘,正如光在現實世界中經常被忽視一樣。城因人類的夢想與需求而建立,從建築中,能感受到時代的文化語彙、時空意義。城門曾經守護了居民,現在換成後人要以具體行動保護城門,重新凝聚恆春城的歷史風華、重溫恆春人的世代記憶。
以光「環城」,為古城重建自信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長年致力於「感光─點亮臺灣文化」願景工程,2013年9月,點亮了臺南風神廟暨接官亭,讓三百年前的臺灣大門重現風華。同年11月,在時任屏東縣長曹啟鴻的邀請下,基金會首次接觸恆春,鎖定在地最重要的國定古蹟與文化資產─恆春古城為點亮計畫標的。經過一年多串連人脈組織、努力推廣古城價值與發展可能性,2015年,在文化部「藝術浸潤空間」計畫補助下,串連屏東縣政府、在地組織與設計專業力量,著手規劃環城光環境計畫,同步展開在地經營與扎根行動。
整體策略是透過點亮古城、民眾參與及永續機制三方面,促成古城、小鎮與居民的再生共生。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揭示了「點亮」的核心精神:「光,不只是凸顯場域照明而已,也是生活與文化。古城光環境的規劃除了讓大眾重新看到古蹟的價值之外,由於古城屬於公共生活場域,也必須考量古蹟與居民生活並存。」「光環境」不像建築本體能獨立存在,深受周遭環境、光線的影響,因此在思考如何呈現能代表、彰顯古城意涵的環境營造時,首重與周邊空間呼應與對應的規劃,除了針對史蹟建築本體、廣場開放空間、規劃凸顯場域主題與形象的照明外,也要將周遭環境、生活機能的互動與利用納入考量,讓古城與現代生活產生連結,互相呼應、互相彰顯。
整體規劃強調「環城」的概念,源於回應居民希望修復古城、找回古城風華的盼望。居民表示,1968年當地國中為擴展校地,曾由校長親自帶領學生拆卸城牆搬運石頭,是古城建築缺損的原因之一,當年奉命拆城的學生,如今都已是五、六十歲的中高齡長者了,都希望藉由古城的修復來彌補當年無心之錯。然而,古城佔地廣闊,真要一一修復原貌、重新串接,事涉工程經費與土地徵收,茲事體大,短期內並不可行。但為回應居民期許,計畫照明顧問周鍊提出「環城」概念:透過光,重新連接起「環城」的意象。點亮的不只是古城牆,更點亮大眾對古蹟維護、自身文化的重視,構屬於臺灣的文化記憶。
以光詮釋古城無限可能
團隊勘查發現,古城原有的光環境以全區道路照明系統為主,並未依據不同區域與生活作息而規劃,導致整體光環境不協調,且由於缺乏視覺層次的引導,未能凸顯建築細部特色並兼顧古城夜間活動的需求,古城的人文歷史價值幾乎被「視而不見」。團隊透過有系統的燈光計畫,讓光不只具有照亮道路的功能,也讓古城各區域分隔出不同的空間屬性,營造具有真實感、歷史感與生活感的古城氛圍,呈現更多樣的夜間景觀,吸引民眾樂於與古城自在同行。
恆春古城不是最老、卻是全臺唯一完整的古城池。團隊很清楚,如不能讓民眾了解古城價值、自然生起與之為鄰的光榮感,即使點亮古城,後續的維護也難以為繼。為讓古城與現代生活產生連結,一連三年舉辦「點亮古城,光影串連」、「點亮古城願景展」、「點亮古城,教育扎根」等活動,讓古城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再次呈現,鼓舞居民與古城重新對話。
除了用光藝術為古城華麗變身,基金會更走入在地培育「感光種子」,串連在地文化相關領域組織。2016年開始推動恆春地區國小藝術與人文教育深耕計畫,美術班「光藝術與古城藝術探索課程」、成立「古城光偵探導覽」社團,帶領學生認識家鄉、挖掘鄉土故事。並規劃古城特色漫遊路線,形塑古城獨特的生活與文化氛圍,行銷全臺唯一的古城夜走活動,配合在地農產、手作生活市集、月琴、民謠表演,成為在地獨特的文化遊程。
2017年,西門照明完工,永久點亮。捨去聲光科技,營造溫暖光照撫城門的氛圍,白天藏身在櫛比鱗次房舍中的小小城門,入夜後,在明暗對比清晰的燈光下,城牆古老斑駁的細膩紋路登時變得清晰立體、層次豐富,流瀉的溫暖光暈照亮了來時路,也照亮了人們驚嘆的眼神,當時還舉辦了「點亮恆春與古城共舞」生活節,讓古城重新有了生命的律動。遊客很驚艷:「好像2D電影變成3D一樣。」恆春文史工作者念吉成笑說:「長久以來我一直覺得,恆春古城好像沒落了,但透過光影的投射與介紹,古城又被看見了!」
是古蹟,也是生活場域
西門點亮成果出色,也發揮了「共好」效益,促使屏東縣政府接續為其他三座城門展開「點亮古城光影串連」行動。2018年先完成北門至西門城段,2019年初再完成南門至東門段,遊客可以跟著光,環城一周,享受富含人文氣息與南國風情的古城散步小旅行。
感光恆春,期待點亮的不只是古城牆,更點亮大眾對古蹟維護、自身文化的重視,讓中央與地方、公部門與民間,再次看見恆春古城的重要性,為文化古蹟與城鎮發展思考出共存共榮的策略,繼續建構屬於臺灣的文化記憶。
臺灣許多歷史古蹟具備與世界級的競爭力,來自於它依然是生活場域,而不是廢墟遺跡。南國陽光耀眼,恆春古城的夜色更感光,站在這歷史巨構面前,能感受百年前建城的氣勢,拼貼出關於古城的遙遠想望與感動。
關於恆春古城
恆春座落於恆春西臺地與東側中央山脈尾閭之間的縱谷平原間,古稱瑯嶠或琅嶠。清朝同治年間,日本發現清廷把世居瑯嶠的原住民視為「化外之民」,長年疏於治理,於是在清同治13年(1874)率軍犯臺,佔領牡丹社,即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異軍來襲,讓清廷對臺治理態度轉為積極,派欽差大臣沈葆楨前往恆春設縣築城,開啟臺灣現代化契機。恆春城池周長880丈,城基厚2丈、外牆高1丈4尺5寸,內牆高1丈3尺4寸,牆寬1丈六尺,以三合土版築構成。設有四門,除南門稱「明都門」外,其餘則以「東」、「西」、「北」門稱之。
城內居民多集中於西門、南門附近,北門一帶為練兵營,居民不多,東門則是昔日臺南郡至卑南必經之地。城內主要建築有縣署、典史署、文廟、同善公所、天后宮、城隍廟、三山國王廟等,為居民最主要的日常活動區域;百年來見證過二次世界大戰、日治時期、臺灣光復以及恆春在地瓊麻、檳榔等代表產業的興衰起落,深具歷史與人文價值。
二戰後,因拓建道路及學校用地所需,東門城垣遭到拆除,其他城門、城垣部分整修,有些則已雜草叢生。現四座城門依舊存立原處,但因門洞太小且路面不斷填高,致使門洞經常遭到過往車輛碰撞而毀損,所幸《感光恆春五年計畫》策劃執行,在光影映襯下,百年古城宛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