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計畫介紹
「點亮計畫」為基金會長期推動的願景工程,點亮的示範基地遍佈全台各地。將硬體點亮與策展思維並置,著重的不僅是照明的改善,更重要的在於透過光的轉變與推廣活動的規劃、執行,與在地環境、景觀、文史、生活及地方故事產生更多火花,整體性將環境周遭的光影與人文納入計畫脈絡,以人為本,加深大眾對於光在環境中的感知。
藉由照明設計之於公共文化設施及環境的運用,協助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與營造良善的光環境;同時以光環境為核心,秉持對土地的關懷,發掘各地獨特的歷史與人文,舉辦光影藝術之推廣活動。
希望可以成為池上居民們想要在這邊結婚的地點...
像是池上人可能也不一定認識蔣勳老師,但就知道有一個老師來了,蔣勳老師打開門就會看到絲瓜,他也不知道到底是誰送的。就是非常非常的有人情味。
我們到了台東池上,終於體會到蔣勳老師《池上日記》裡的那片稻田與人情味, 池上穀倉藝術館由陳冠華老師帶領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團隊進駐池上,這次我們也訪問到元智大學藝設系團隊,聊聊從他們的角度,池上是怎麼樣的風貌,在這裡進駐的時候又遇見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呢?
玻璃長廊有調節溫度的功能
Q.就你的觀察你覺得池上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池上的人有沒有甚麼特色?
我覺得他們比較大的特色是,以自己是池上人為榮,也並不這麼急著一定要有一個豪華飯店住,比較不是這個樣子的方向在進行調整或開發什麼東西,是農田的地方就還是農田,沒有辦法有電線桿的地方就沒有電線桿。
Q.在進駐池上後,你們在當地透過甚麼樣的活動與方式跟在地居民交流、拉近距離?
他們的參與度很高,我們把那個空間整理出來,讓當地居民可以跟著我們一起試著使用看看,我們最主要還是從他們自己出發。其中還是希望他們可以給我們一些在穀倉內他們希望可以做甚麼的意見。一開始是那個模型放在那邊,他們開始丟各式各樣的意見出來,又經過幾次活動,等於真的有實驗過這個地方可以做甚麼,又再丟一些意見出來。一步一步達成對穀倉的期許或想像。對我們來說,這裡是名為藝術館,但我們是希望讓池上的居民在那邊可以使用這個空間,他們可能已經習慣稻穀的黃色、油菜花的黃色,我們透過活動讓居民們用另外一種方式去看他們的環境,讓這件事情被突顯。我們其實對藝術館的期許,甚至希望它可以成為池上居民們想要在這邊結婚的地點,他一定要跟居民有關聯、有聯繫,他還是要讓藝術館裡面的人跟居民連結,等於居民在這邊,藝術館是一個介質來把這些東西記錄起來。比較類似這樣子的方式,池上真的是滿特別的地方。
Q.跟之前接觸過其他地方有什麼差別呢?
不太一樣,恩…怎麼說呢,他們有一個氣質可以吸引很多想要做好的事情的年輕人到那裡去。池上有很強大的社區意識,社區很團結。像是務農期間比較閒他就去做工,農忙的時間你就找不到工人,全部都在田裡。因為他們收割是這樣,這塊田大家一起去幫他收完,不是各收各的,所以說大家的關係很近。
Q.你們應該遇到很多有趣的事?
像阿姨會強迫我們去她那邊吃早餐,就是他們會覺得說你們來池上做很好的事,然後你就來我店裡吃,沒關係我不會收錢。那邊的居民是真的滿特別的。
你可以看到藝術館的前面就有人在種菜,反正他看到空地他就種菜,而且那也不是他的地(笑),地主基本上也不會去管他,因為土地就是在那邊。可能今天這個人他很喜歡他就會在他門口放一些他家剛摘下來的食物,像是池上人可能也不一定認識蔣老師,但就知道有一個老師來了,蔣老師打開門就會看到絲瓜,他也不知道到底是誰送的。就是非常非常的有人情味。
藝術館的建築設計透過許多透明玻璃,拉近與在地人的距離
Q.穀倉與在地居民的連結是什麼?
因為對穀倉有記憶的是再上一代的人了,所以在開始之前,我們在這裡已經有兩年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過去一趟做活動,盡量讓穀倉跟居民、跟社區有連結。藝術館作為一個池上生活切片的角色,讓池上居民有辦法可以有一個空間可以看到畫或是什麼等等,因為東部這樣的空間非常的少,池上又剛好在一個非常難到達的地方,整個台東就只有台東有美術館,就大概是這樣,但台東又離池上遠的不得了,對我們來講一方面是居民有這個意識,他希望可以做到一些不一樣的事,等於用穀倉的這個方式去改建,也跟他們就是魚米之鄉有關係,他們就有這個空間,是穀倉。
Q.透過改造穀倉,建築設計與在地連結的想像?
因為穀倉是要盡量跟外界是隔開的,台灣很濕,它又必須要很乾,要盡量留通風的窗,其他都封閉起來是黑的,因為這樣子再調整它變成所謂的藝術館的狀況下,有一些東西是有一點是衝突的。那我們希望可以保留原有的東西,他勢必要有一些調整。本來真的超黑,現在有抬高的太子樓讓室內的光線有改善的效果。包括外面加的玻璃長廊,一方面是讓居民可以感覺這個地方是是親近的,他可以進去。另一方面是讓那個地方成為第一階段的溫度控制,透過長廊,溫度可以有良好的控制,變成外面的空氣不會進來展覽館中,用這樣的方式做原始穀倉的改建。
空間改造引進自然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