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計畫介紹
「點亮計畫」為基金會長期推動的願景工程,點亮的示範基地遍佈全台各地。將硬體點亮與策展思維並置,著重的不僅是照明的改善,更重要的在於透過光的轉變與推廣活動的規劃、執行,與在地環境、景觀、文史、生活及地方故事產生更多火花,整體性將環境周遭的光影與人文納入計畫脈絡,以人為本,加深大眾對於光在環境中的感知。
藉由照明設計之於公共文化設施及環境的運用,協助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與營造良善的光環境;同時以光環境為核心,秉持對土地的關懷,發掘各地獨特的歷史與人文,舉辦光影藝術之推廣活動。
畢竟是自己的家鄉...
剛回來的時候接了社區營造的工作,可以在與外部接軌方面幫助社區整個發展,不讓城鄉落差太大,希望讓社區在生活品質上可以提昇。
位於池上市區的池上書局屹立六十三年的時間,不僅是一間賣文具的店,在小鎮上它更像是一個資訊傳遞的中心,訪談中第三代經營者簡大哥與曹姐告訴我們從回來接手的不適應,一直到現在與台灣好基金會的合作關係。從訪談中,我們翻開他們心目中池上最美的風景,與我們眼中看見的有什麼不一樣呢?
Q.請問簡大哥每天的日常生活大概是如何? 固定會做哪些事?
目前的工作,除了書局,另外主要是「台灣好基金會」的工作,負責藝術館營運及藝術家駐村,安排駐村藝術家的住宿行程及起居生活,這一定要在地的幫忙,比較熟悉。藝術家駐村,在「台灣好」的計畫裡蔣老師是第一個。從2014年的11月起至今已經三年多了。
Q.看到文章,簡大哥原本在台北工作,為了書店回來池上,請問這中間除了環境的適應之外,生活中覺得最辛苦以及最開心的分別是什麼呢?
簡大哥:事實上都還ok,因為我從小比較獨立,回來接就很順理成章。只是那時候國內的整個經濟狀況還不錯。鄉下的人口還沒有這麼明顯的流失。過了五年後,就開始慢慢的發現,整個收入慢慢變少,消費的型態也慢慢的改變,到第十年就更明顯,有大賣場的進駐。因為是鄉下書局,消費人口本來就不多。主要消費是靠學生,我們是以賣文具為主,所以是五年、十年後小孩越來越少,又接著消費形態的改變整個收入就變少,光靠書局的話是沒有辦法支撐的。於是我每個禮拜又往返台北工作。後來小孩子也慢慢大了,要照顧小孩子的功課,所以再回來並到學校接了行政支援的工作,離職後很高興能接「台灣好基金會」的工作至今。
曹姐:剛回來,不適應。因為我以前居住的環境,生活機能都很好。來到這裡沒有24小時的商店,晚上7點過後就沒人。晚上不曉得要怎麼辦?覺得整個就很浮躁,我會找理由上台北,一直到小孩出生,慢慢學著適應這裡,然後就安定下來,所以我在前面大概有3、4年的時間,其實是蠻辛苦。
簡大哥:(開心的)因為畢竟是自己的家鄉吧。做的事情當然就是要比較有意義的。除了維持自己生活的經濟至少要平穩,賺大錢是沒有。剛回來的時候接了社區營造的工作,可以在與外部接軌方面幫助社區整個發展,不讓城鄉落差太大,希望讓社區在生活品質上可以提昇。
池上人回憶中排排坐看書的池上書局
Q.池上書局60幾年來,經歷了不同時代的變化,也影響書店的經營模式,以往到現在的轉變,不知道簡大哥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簡大哥:嚴格講起來應該63年了,書局是1955年草創的。
曹姐:(轉變)一定的,因為人口變少。然後書本在網絡興起之後,你也曉得大家買書,有時候包括我們自己也都在博客來買。快速,有時候又有折扣還不錯,所以變成大家買書的方向是改變的。而且減少是一回事,改變買書模式也是一回事,實體店面經營困境也不是只有我們,那麼多家書局也因此一家家的收。
簡大哥:早期一般都會用書局來統稱,書局跟文具店事實上是綜合體的。有的稱為書局,賣的卻不一定有書,就只是文具。
曹姐:我們回來的時候這邊總共三家。另外那兩家也是都稱書局,我們家是唯一的實體書店,因為阿公非常愛看書,也是為了讓無法上學的姑姑們在家幫忙,隨時可以有書看。那些姑姑們也是有這些書,人生也就變得比較不一樣。我有聽很多年紀比較長的,有時候回來池上會講好幾十年沒回來了,他說我以前都在這裡看漫畫哎,以前就在這邊看哦,因為他買不起書,就讓他們在那邊排排坐,大家坐在那邊看書,因為阿公認為愛看書的小孩值得鼓勵,我姑姑也覺得小孩子愛看書是好事,會發餅乾給大家吃,所以大家都很愛來窩在這裡看書。
Q.看到有人說問路、買票都可以來池上書局,現在的經營模式是更像一個在地交流的空間嗎?簡大哥的想法為何?
曹姐:(笑)是因為我那時候剛回來,然後發現鄉裡面不管哪個單位在辦活動,報名地點都是在池上書局,原因是因為第一我們營業時間很長,早期從早上7點到晚上10點,然後我們假日沒有休。這種狀況下就覺得池上書局就是一個很好的報名地點,大家好像習慣了,甚至到最後也沒問,就直接寫池上書局了。
有一次,兩位小姐來書局聊聊之後就問老闆說,知道哪裡有可以租房子?他就隨口說,大概知道哪裡哪裡,就把電話給他們,他們自己去聯絡,就因為這樣子之後,我們家老是會接到電話問哪裡有房子可以出租?我們就覺得很莫名其妙,上網google看看池上租屋要問誰,居然跳出來是池上書局的簡老闆。
簡大哥:現在就是在鄉下的一個小書局。從文化面上來講,它還是有存在的必要,畢竟是一個窗口。書局至少在資訊傳達方面還是比較適合的地方。書局要生存下去是需要一些收入,文具的部分是最基本的,文具消費的最大宗是學生。圖書的部分就是隨緣,自從開書局到現在也曾寄望它能賣得好。雖然在整個收入裡面比例占得很小。
曹姐:其實有些人也是常常跟我們講說,都不賺錢的,幹嘛還要開?因為這書店是阿公留下來的,其實我們有認真想過,可是覺得還是放不下,書局還是需要服務在地的人,有些遊客也會進來問問這個、問問那個,我們就提供諮詢,是一種互動也是一種責任,書局大概目前就在這種模式經營下去。
屹立63年的池上書局
Q.「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近十年,在地經營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請問這十年間您與「台灣好基金會」的合作或夥伴關係為何?
簡大哥:大家其實都是從當「台灣好基金會」的志工開始,起初我們中間有一個關係人叫做賴老師。他很注重藝文,他認為一定要紮根,沒有紮根就是空的沒有用,你就是一直辦活動也沒有用,他覺得在地人要先開始。我們自己提說,希望「台灣好基金會」來,能幫我們做什麼?那當時我們有一個「池潭源流協進會」,就一起來談「台灣好基金會」來池上可以做什麼。大家討論的結果,還是希望以藝術人文活動帶進來會比較好,為什麼?
因為這裡的小孩,或是多數人,他可能一輩子都沒機會到國家音樂廳和國家戲劇院去看表演。那如果說這些表演可以來到我們池上的話,應該可以幫助很多人。這個對基金會來講是很小的一樁事,因為他們的資源多,他們可以找到很多的表演團體。剛開始是我們「池潭」來跟它談,他們覺得最好是不要只有一個社團,多一點。於是下一次再約開會的時候,我們總共邀了十幾個社團代表出來一起開會。
「台灣好基金會」也在找地方蹲點,因為想幫助在地。覺得每個鄉鎮希望都是很美好的,董事長也一直提:「台灣的好,從鄉鎮開始」。其他鄉鎮要複製池上可能有一點難,因為人不一樣,地方也不一樣。但是基本上跟在地的人文素養及對土地的尊重有關係。
Q.目前在做與藝術教育有關的計劃能否跟我們分享呢?
藝術課程駐校部分,我們觀察到各學校之前都是請鐘點老師,每學期自己去外聘,每次找來的可能各種領域都不一樣。學生學的沒有系統,所以我們就跟校長說,因為基金會有藝術村,有認識很多藝術家,要不要這學期開始,藝術課程的老師由我們這邊來找。我們會有長時間的,有系統的進入學校,幫你們上這個課程,學校當然就是樂觀其成,而且三個學校都達成共識。於是我們找到兩位願意到偏鄉來教藝術課程的老師,從這學期就開始進入校園。
Q.我們都覺得池上是個特別有人情味的地方,不知道您自己心中的池上是個怎麼樣的地方,最喜歡這裡的什麼?
簡大哥:應該是人文的部分吧。因為你說風景的話,本來就與身俱來的,他原本就在這邊,而且我們也看了幾十年了。你說比別的地方漂亮嗎?我覺得倒還好,事實上在台灣漂亮的地方到處都有。但是這裡人文的氛圍,人的相處之間,尤其我們到各個村,聊起來都互相認識熟悉,於是我們在辦活動,需要人手的時候,大家很容易就搭上線,這倒是蠻方便的。
曹姐:池上啊,不曉得是不是因為行政區域比較集中。20年後感覺是外地人漸漸多起來,外地移居過來的,不管他是租房子還是做生意,或是他只是單純的住。一般人會覺得你從外地來做生意是跟我搶食某個區塊的飯碗,比如說你是做吃的是跟我搶生意,你做咖啡也是跟我搶生意,可是池上人你會很難聽得到說你新開一家咖啡館怎麼這樣不要開,他們不會,到處都有咖啡館,很好啊,就是不會因你新開,然後就被排擠。
曹姐:這幾年因雲門來演出那一年開始觀光整個起來,大家就一窩蜂的來之後,池上人其實也很平常心的看待這件事情,因為大家也覺得來那麼多人,該過我的日子的還是照過,不會因為你們這些人影響到我什麼。我想這是我們常會說看到池上最美的風景其實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