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計畫介紹

「點亮計畫」為基金會長期推動的願景工程,點亮的示範基地遍佈全台各地。將硬體點亮與策展思維並置,著重的不僅是照明的改善,更重要的在於透過光的轉變與推廣活動的規劃、執行,與在地環境、景觀、文史、生活及地方故事產生更多火花,整體性將環境周遭的光影與人文納入計畫脈絡,以人為本,加深大眾對於光在環境中的感知。

藉由照明設計之於公共文化設施及環境的運用,協助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與營造良善的光環境;同時以光環境為核心,秉持對土地的關懷,發掘各地獨特的歷史與人文,舉辦光影藝術之推廣活動。

以稻米耕耘池上的藝術藍圖

我們那顆心永遠放在那裡,因為教育會改變很多未來的成果。

池上穀倉藝術館的捐贈者梁正賢大哥從小就與穀倉、稻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說他這輩子都離不開這個行業。從池上米的認證標章推動到池上穀倉藝術館的改建,梁大哥心中有一張池上的未來藍圖,他說要持之以恆的持續下去才會看到成果,從訪談中能感受到梁大哥對於土地與稻米的熱愛。那張藍圖上究竟有些什麼畫面呢?梁大哥的實踐之路又會繼續走到哪裡呢?

 

 

Q.首先,很好奇梁大哥每天日常的生活,固定會做哪些事?有沒有在週休二日?有放假的話或比較不是農忙的時節,通常都會做些什麼?

我們是米廠,都以米為主。禮拜六偶爾有需求就上班。其實員工禮拜天是一定休息。禮拜六看啦,農忙就沒辦法,就要上班了,不過一般就不用。一般像現在這種小月就還是禮拜一到禮拜五為主。員工輪休,我們是不可能的,禮拜天出現的都是老闆。

 

Q.一年四季,有什麼固定一定要做的事情是跟你的生活、池上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的嗎?

一年四季通常會收稻兩次,6月跟11月,主要收割季節,我是講池上,當然屏東會早一點,屏東會早一個月。所以如果你瞭解農民就知道說,其實外界很難影響他。他就是跟著春夏秋冬這個節氣。立春2月4號左右,插秧割稻。大概就6月15號個到割稻到7月5號。然後大暑,7月22號。以後又插秧,二期稻作,到立秋,8月4號,8月5號以前要插好。等到11月15號,到12月5號要割稻。這個就是他作息,就是跟著節氣走。沒有禮拜六禮拜天的問題。什麼時候插秧、割稻?對他來講,這是他的全部。他的生活史跟我們外面沒什麼聯結的。所以他過得很愜意。股票一萬點,他也是種稻。你股票3000點它還是種稻。你伯朗大道滿滿的人還是種稻,他離不開土地,這是他生活的全部。

 

Q.看了很多文章,可以說稻米支撐整個池上鄉的經濟發展、社區凝聚以至於現在發展藝文與公益事業,對梁大哥您自己來說,稻米在您生命中是什麼樣的存在,或者有什麼樣的情感呢?

我從小就在這裡長大,我都沒有離開過,因為我老大啊。我弟弟他們就比較有選擇性。我們三兄弟就留我一個,其他的沒有。我父母親也是這樣說,兄弟不要在一起,留來留去留成仇。就是個人闖自己的天下好。米糧是我從小到現在沒有辦法離開的行業。


榖倉的年齡比我大一點。其實我們小的時候都要幫忙扛啊、翻哪。我叔叔他們在拿畚箕裝穀子,我們就幫忙牽袋子。他們在扛的時候,我們就在牛車三輪車上面翻直否則他們在扛的時候不好扛,都要站起來才好扛,抓到穀包的重心。

 

小學就要跳到車上去幫忙。你看到米廠都要佩服他的耐力。開米廠到現在還沒有轉行的,通常都很有韌性。因為那個扛的過程,很少人能夠忍受。現在的年輕人正常大概是三個小時而已。堆高機,就說很累了。我們都要把稻子由農家載來家裡,因為我們比較年輕啊。我們去載,一起用三輪車。因為農忙是一個半月,你收成的時候就要一直如常。入倉完畢以後,你要六個月內把它加工完畢。加工量沒有那麼大,一天看固定加工多少。就在農家人的家裡,用三輪車把他家稻穀載到這裡加工。

 

曬稻穀都很輕鬆啊,以前家庭主婦都要曬穀子。以前是男生去田裡割稻。因為比較粗重,回來之後到場子都是家庭主婦在曬。哪有男孩子可以在家裡曬的?以前誰要嫁給農家人,每個人都嚇死,要曬穀子。

 

那對我們來講,這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太容易被外面的環境影響,樂天知命啦。可不可以過生活?夠了就好。你給我再多也沒用,我還是做田就是這樣,我們就只是種田而已。就這麼簡單。

 


梁大哥家族照片,右圖中間為梁大哥的奶奶

 

Q.想請問梁大哥穀倉以前發展與不同階段的功能為何?

米廠勞工的問題,因為民國74年之前都是農家人自己曬穀子,所以等到民國74年以後,我們整個勞動結構改變了,勞力往製造業移,烘乾機就出來了。現在就是我去做的,80%濕穀子都丟給我烘所以我必須要有一個場域。這個中山路是商業區,早期都沒辦法,日本時代只有這條路而已,就只能在這裡呀,你沒有其他選擇了。可是現在80%是要給我們處理。現在的米廠占地沒有超過一公頃,沒有辦法作業。所以說都會區,不會有米廠。

 

烘乾完了以後要儲存,入倉以後要加工,加工完了以後應該變成一個成品才能賣。以前是這樣,以前曬穀子是農家人曬。民國78年以後就慢慢換我們工作的,倒下去他就等著領錢了。以前曬乾了以後,用牛車載過來,用倒的,散裝的。沒有就交給我們啦。

 

實話講早期農家社會,60年前有工作做,是很難的事情啊。我跟你講一下物價指數。我媽媽是師範學院畢業的。他教書,她在國小教書,民國45年一個月的薪水390塊。除以30,1天薪水多少?13塊。所以說那時候哪需要機器?都是用人。找不到工作啦。因為這裡都務農啊,也沒人做工廠。所以我們那時候的工作人員,我們小時候都是跟他們一起,因為早上6點半就來上班了。打掃環境完了以後整理好,吃早飯。

 

也就是說,早期的薪資很便宜。我國小的時候一天的工資15塊到30塊。30塊就是師傅嘍。你一天做幾小時,6點半上班耶,做到7點耶,有工作才有錢拿。那時候物價指數,我教你一個口訣你就知道了。工作三天,大師傅三天換一斗米。知道嗎?那個時候小孩子很多,一般的家庭小孩子都五六個,再加上兩個七八口人以前在吃飯,是一個人都吃三五碗,一斗米就是13.8公斤,三天去換一斗啊,常常也不夠米可以吃。家裡人多,油的來源又很少,讓家人吃白米飯是很幸福的事。

 


曬穀的過程

 

Q.穀倉轉變為藝術館的過程是什麼呢? 從產業推動到文化的推動,很好奇中間的契機是什麼?

我們從民國83年種有機,所以那個時候就是學習做記錄。我本身是機械系工學系畢業的。做紀錄都在學校,是正規訓練。包括工廠實習,要寫工廠日誌,在學校動不動天天在寫報告。對我們來講,那個是簡單的,可是回來的時候你傻眼,我們所有農民都是用大概的,然後把日期隨隨便便寫在日曆上,你會搖頭哎,這是要怎麼分析?

 

心想不然就開始慢慢教啊。就開始跟他講說我們要做池上米認證。我在社區大學開班就教他怎麼做記錄,牽他的手來寫字啊。因為我們早在89年說要做產地證明。90年開始就做這個準備,準備好就開始記錄。你沒有記錄,沒辦法分析他為什麼割的好?為什麼不好?我們比賽把好的樣品sample抓出來,是給所有優秀農友得獎金,但要留下栽培記錄。因為我們必須創造一個制度,讓他追品質。我們前十名頒16萬的獎金。160萬。我們是用好的制度讓他追。池上冠軍米賣的所得50%,給農民當獎金。結餘部分我們有70%資助秋收音樂會的,30%給福原國小文教基金會。

 

從發想到執行是有階段性,89年,我們就在做產地證明,經過五年到94年11月28號,核發第一張池上米地理標章。到了97年,因為兩年證明標章執行階段就差不多了,我們97年就開始思考,不能永遠只有一招,(97年故事館開)那個時候主要證明標章也達到一個程度,我們就想思考下下一步怎麼走,所以說我們97年開始就想如果我們有文化底蘊才會走得久。恰好台灣好基金會那時候就在尋找在地夥伴,心想當時遇到貴人,我們真的是熱情擁抱,絕對不只是當志工而已,我們所有社團都願意出錢出志工來協助,來把這件事情促成。所以他們辦活動為什麼會挑池上,就是因為池上其實配合度最高。97年決定合作意願,98年就開始第一場秋收音樂祭開始,接著春夏秋冬的活動。今年是第十年。

 

當時在池上的秋收音樂季由臺灣好基金會執行,後來就復華投信他們贊助這個駐鄉藝術村的計畫,今年邁入第五年。四年前台灣好基金會柯董就想說能不能有個地方做住鄉藝術家作品的展演空間,我們就想說那這個穀倉看看。那時候整個工作場域已經挪去郊區了,就是一個倉庫啦,請你們看看啦,可以的話就開始規劃,三年半啦。

 

我們一直認為我們就是把倉庫改而已,我們提供那個空間對我來講本來就是當倉庫,沒什麼。計畫決定後提出來,池上人大都會喜歡付出,不會是因為我,會越來越多人,我們很自信。說到規劃,當然要尊重專業,千萬不要自己亂搞。


池上穀倉藝術館展覽,蒐集在地居民的照片

 

Q.看到梁大哥在一篇報導中提到:”自己常常思考「當外面的資源離開,池上還剩下什麼?」今天有了藝術館,即使藝術家離開,文化還是扎根於此。雖然「目前還是處於複製別人的腳步,」但期待有一天能長出自己的東西。”在外地人眼中池上一直有著獨特的魅力,對您來說”長出自己的東西”的藍圖與畫面能否跟我們描述呢?

我們心目中永遠有藍圖,包括我們現在張鄉長其實我們思慮都是一樣的。我們是不是說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畢竟我們是握方向盤的人,我們要知道自己的方向。我們向來在農業方面都考慮五年後我們要做什麼。我們現在做的其實都是五年前考慮過的。

 

這東西其實在兩屆鄉長之前就已經開始,我們每年都會開池上米永續發展會。我希望定什麼品種代表池上。我們當時就品種太多造成困擾。我們每兩年要砍掉一個品種。每年開,兩年把一個品種cancel掉。越來越少,你不能突然之間明天剩一個品種,這東西不是這樣,這種東西茲事體大,因為牽涉到農民生存的權利。這東西要跟農民溝通。第一個品質好,第二個產量穩定,第三個當然也是最重要的,消費者要能接受。

 

打從心裡我們很期盼的就是,投資CP值最高的教育嘛。我們那顆心永遠放最重在那裡,因為教育會改變很多未來的成果。

 

教育很花錢又很冗長,可是我告訴你改變了什麼,你都不敢相信。其實在雲門102年以前,我們文教基金會成立13年,我們試圖希望翻轉他整個教育的功效,講白就是學測成績啦,102年之前我們池上畢業的學生很多都去關山國中讀啊。雲門來了以後他們招集志工培訓,林老師整天都說池上國中是最棒的,每次都是給他們掌聲。那一年就開始整個大轉變。

 

那一年池上國中管樂隊拿到台東縣第一名,當時我們沒有錢的時候沒有定音鼓的錢,國中生用水桶倒蓋去打,有夠可憐的,哪有錢買定音鼓,用水桶代替,有時候也會想說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怎麼會沒事換我們池上國中得第一。從那時候開始,包括學測成績,到最近兩年,池上國中學測成績台東縣第二名。關山的人跑來池上讀。我跟你講他的翻轉都不是我們體制內想出來的。

 

沒有人會想到,說因為是參加雲門當志工,結果改變了一切,這真的要感謝林老師。他要志工而且志工要培訓,他說他要做什麼,是有紀律的團隊。每年都是他們。他們的志工就占我們一半,三百多個最起碼就一百五,而且你要注意,池上國中畢業的學長都還會回來喔。都會跟他們的訓導主任講說他要參加。應該這樣講,他們從中間獲得的快樂跟榮譽感其實是讓他們會上癮,真的。

 

我告訴你雲門來到池上第五年啦,說實話教育真的沒有那麼快。我們磨了幾年,不過實際投入五年,像樂賞也是啊他來這裡六年,當時一個學校一個學校,古典音樂導聆欣賞,現在在池上國中小一年至少兩堂,是我們文教基金會贊助他們。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改變其實是要用對方法。我們很幸運啦,我們身陷其中但是不曉得會發展成這樣,真的摸不透。我們文教基金會從民國92年創立的時候我們其實目的就是要做這件事,翻轉,翻轉我們的劣勢。我們在講藍圖的問題,因為你教育完整的話,大家有信心,其實整體的表現會越來越好,相對的這些吸毒幹嘛的一大堆的東西就會少很多。

 


以前穀倉的地磅站,用來量米的重量

 

Q.如果不聊米或池上,梁大哥會想跟大家聊什麼主題?是不是可以跟我們分享。

因為我73年畢業就沒有離開家鄉,跟大家在一起,當然如果你自己有心或有自信,可以多付出的話,找一個方向持續付出。一定要持續。如果你光只有給錢,我覺得這個是最low的,陪伴其實還是最重要。

 

我們教福原國小學生種稻體驗,我最早教的現在已經是專科五年級了,就讀護專,今年就要畢業了。所以福原國小小朋友都認識我,因為他高年級的我都教他種稻。種稻就是四個月啊,種出來的稻子我幫他加工完,他們自己網路賣,很會賣,賣比我還貴,還賣完。賣完所得就編畢業紀念冊、去台東看電影、吃一餐牛排啦,大家都很高興。所以說也持續在做,學生都叫他寫栽培紀錄啊。我說校長你沒有栽培紀錄到時候我不教喔。我說你要幫我盯啦,我當然要維持形象,我不能夠整天罵小孩子,但是你老師要幫我盯啊。學生的栽培紀錄圖文並茂。我說幾月幾號,你做什麼就記錄什麼,你用你的想像,用畫的,比我想像的精彩。我其實比較喜歡小學生的紀錄,看了他們的紀錄實在太爽了,看了你都會高興。很多創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