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光點.觀點02-
夏鑄九× 官政能:高雄市立美術館
文 / 轉載自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之《有光》台灣光環境專書
關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空間改造
Q 在光的設計形式上,是否凸顯了周邊整體環境的特色?
夏:一個展覽空間,最重要的重點在於,能夠支持展出活動、適合展示物多變化的彈性,對設計師而言,其實是「無我」的境界,是不容易的工作,因為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我認為高美館光環境的改造,除了相當符合作為美術館展覽空間的主要目的之外,也清楚表達了空間自身的特色。
官:在光的運用上,很符合「光間—流動的靜謐」的主題概念氛圍,也很符合它作為一個現代展覽空間的環境特色。我覺得天花板基礎光處理得很好,就像是刷了一層背景光。它的整體燈光運用及佈局,無論是因應大空間、小空間或是特殊空間的布展,光都能充份地support 它,傳達出或明或暗不同層次的投射光效果及看展的體驗。整體來說,呈現一個自由度高、可塑性強的光環境。
Q 您認為光與環境功能結合表現如何?
夏:就高美館主要的展示空間功能來說,光與環境結合得關係不錯,尤其是天花板的部分,均勻柔和的照明,可以透過電腦控制,相較於許多美術館放棄或是忽視處理上方的空間,展出時觀眾視覺餘光所及,難免對作品造成干擾,是高美館照明設計成功的地方。
官:整體光照都可以用遙控方式調整光的變化,一格一格地因應不同展示區域的需要去調整光的明暗、角度等。再來,它天花板很高,用光去刷出背景光所需要的展示氛圍,配合展示特殊需要的軌道燈或投射燈,形成各種不同形式、色溫、強度又有一體感。
Q 針對基地地域環境特質,光環境設計的永續發展性如何?
夏:就高美館主要的展示空間來說,在可持續性方面,光設計與基地環境的關係上處理得滿適當。
官:高美館是展示空間的重新改造,讓它的展示可以因應當代不同的主題、展法而有不同的舞台,改造後的光環境更加全面,不用常常因應不同的布展拆拆換換,可以永續經營。用基礎光、特殊光都可應變,不論是當代、古典等都可適應,不用常常大興土木。
因為建物有新的可能性,新的形式,彈性大,環境可以很友善、有效率地支持一系列新形式的展覽。適當呈現作品的特色,可能是畫,或是一個巨大動物的立體裝置,因為要投射各種光,以自然展示的方式,賦予各種色燈、體驗尺度及觀看方式,你所注視的作品展現的意義或自由度會較大,這也算是良善的光環境。看得出來經過精細的考量,可以讓它引進更多新的議題,也不用常常為了燈光布展敲敲打打,這是傳統的光照系統難以達到的效果。
Q 重新設計打造後的高美館光間,讓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夏:相較過去的既有展示空間,改善甚多,尤其館內保留了部分舊展場,剛好讓新、舊空間在光感設計上呈現出高度對比反差,讓光間顯得更突出。
官:光環境空間改造,很在意的是如何被看到、被體驗到。高美館光間有個很大的創意是,善用戶外自然光及室內的人造光,營造出流暢的光的動線體驗,讓你走在一樓、二樓、或是廊道過渡空間時,隨著身體的移動,可以分享到室外的光,在光的處理和自然光的運用上滿細膩的。種種的空間規劃、在光的使用上,看展時身體的經驗,室外自然光和室內人造光相得益彰,不會產生衝突。整個空間在光的營造大小、景境轉換上相當順暢、舒服,不會像去電影院,乍然進入一個很暗的空間,出場時又乍然變很亮,在整個視覺上顯得突兀。
感光是身體自然的反應,無法用大腦控制它,好的照明的光環境感受是不知不覺的,如同戲劇一樣,在演繹的過程,背後是很精巧的排練、導演,讓人在感受的同時覺得自然舒服。能夠營造出這樣的系統,表示主事者很重視光與人之間的互動。
Q 您認為什麼是好的光環境?也請分享對台灣光環境獎的期許。
夏:台灣光環境獎的設立,代表建築師團隊中的照明設計師的專業角色愈來愈受到重視,也彰顯出在公部門建築的規劃、設計、工程項目中,重視照明設計的必要性。城市公共空間需要對光的品質更用心規劃、經營管理、以照明設計來彰顯對人文、自然環境的重視,未來希望能有更多的作品參加,擴大影響面。
光的設計品質要更受到社會重視。光環境不是越亮越好,刺眼、眩光、高耗能、光污染、對野生動植物的干擾等等,已經成為全球環境的問題;平靜無光的地景,現已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與自然資產保存中備受重視的價值時,光害是全人類都不能不面對的問題。
官:太陽是最大的榮光及光源所在,無論是什麼樣的光環境設計,如能多善用自然光,像高美館光間這樣把自然光引進來,不只是晚上可以欣賞光設計,白天也可以健康地曬曬太陽,感受光的溫暖氛圍。
在建構人造光環境時,要考慮到最基本的安全及結構問題,因應不同空間特色引導人們去觀看你想表達的照明設計。要懂得營造氛圍,就是純粹體會光的氛圍。這牽涉到燈具及照明設計,沒有好的燈具達不到這樣的效果,有的會很刺眼,整個光設計加起來,有光、陰、影等層次,就會形成一個質感。
設計者一定要清楚光環境設計的主角是什麼?是展示空間、商品、畫作或其他,不同空間有不同的氛圍,光,不要反客為主,最好能夠「見光不見源」,就像太陽象徵溫暖、有光,但我們不會直接去盯著太陽看一樣。大瓦數的光而讓空間變得過度亮得刺眼,仗著科技改良燈具而拚命用、隨便用「光」,環境反而醜了、亂了,也造成污染。
就像寫一篇文章,思考著如何用字遣詞、讓每個字都發亮,好的光環境設計除了用心思考「如何被看到」,也應該好好善用各種不同的光源、燈具、照具來修飾空間,這是所有設計者、使用者都應該思考的方向。
夏鑄九
長期致力於都市計劃、古蹟保存、城市設計等研究,並於臺灣大學成立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擔任所長執教多年。曾是建築大師漢寶德的學生,在漢寶德身上,看到建築被當做嚴肅的學問、建築提升人們生活的空間;在耶魯、哈佛與柏克萊求學期間,受到美國六○年代社會運動的影響。回國後,與土木系教授王鴻楷協助臺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成立,把進步力量帶進城鄉所,使隸屬工學院的城鄉所,有濃厚的人文精神。
他十分注重建築與人文之間的關係,曾說:「文化資產的保存不能只考慮有形的物體,背後的人文意涵以及人的活動也要保存。」以光環境而言,他認為無論是空間裡的自然光與人工照明,最重要的角色在於能支持人的活動與發生的事件。當光線提供的環境之中,實質性物理性的空間與社會性的空間相互匹配一致,讓人們感受到舒服自在、生機勃勃,就是最美好的光環境了。
例如臺北大龍峒保安宮,拆除了遮雨鋼架之後,正殿的開間與屋頂終於重新完整展現,夜間的照明把屋頂烘托起來,像是漂浮在夜空的華蓋,十分動人。又例如克羅西亞(Croatia)楚吉爾(Trogir)市政廳廣場鐘塔旁敞廊下的空間,陽光照亮足夠深度的敞廊,穿過屋頂的落柱,溫和的自然光束向廣場、街道及敞廊一角的表演者散溢投射,讓空間,歌者、聽眾、觀者共同融於其中,讓人留下深刻的回憶,也是一個值得學習借鏡的光環境作品。
官政能
實踐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官政能對光環境的觀察頗具詩意。他認為「光」之於空間,除了最基本的照明功能之外,另外可以依不同的場合,穿上不同的「光衣」。他形容,不同的燈具就像單詞、單句,照明設計師依不同燈具特性去表意、呈現、組合,就可以變成一篇美麗的文章,呈現不同的光環境意象。
他曾受邀前往瑞士的滑雪勝地、也是冬季奧運舉辦地聖莫里茲(St. Moritz)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及設計師聚會暢談,在下雪的夜晚,眾人一邊看著屋外沒有光害的雪地星空,隱隱約約的光輝映射在小木屋旁的溫泉池中,與雪地星空相得益彰。看似沒有設計的光環境,其實背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光的營造考量,似有若無,非常特別,是非常難忘而美好的一次光環境經驗。因而他認為,一個美好的光環境,設計師要懂得因應空間氛圍,營造層次感豐富的光環境,可以是安全、清楚、明亮,也可以善用自然光與人造光的交融或過渡光感的運用,就像文字修辭般,善用不同特色功能的燈具,包括角度、節能、盤旋、氣氛美感等的布置,營造出詩意及舒適的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