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光點.觀點01-
評審團主席周鍊的觀察筆記
文 / 轉載自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之《有光》台灣光環境專書
首先我想談談,什麼是光?
光讓我們能夠看到周圍的元素、組件及環境。我們所看到的,經由我們的感受與經驗,讓我們可理解及感受所看到的人事物。光在歷史上沒有改變過,但是我們對光的理解、對光的感知、對光的操控,卻改變了。所以要理解光,需要先了解生活在世界的人文史上發生的變化。人文間接地影響了我們對我們所看到事物的理解。光的產生是物理,我們看到是生理,如何理解所看到的環境,則是心理。
自古以來,「光」從來都不單單是為了所謂「基本的照明功能」而存在。光不僅是生活的開始,造就所有生物生存、生活的環境,也創造了月亮和星星的美麗,像是月光激盪出詩人們「吹皺一湖春水情景」那樣詩意的詠嘆。
一般對「基本的照明功能」的定義是「看得見」,主要原因在於,廣泛應用及依賴人造光,而使我們忘了關注光形而上的感知,也太低估了光的神奇力量。光當然可以讓我們看得見,但如果以為光帶來的現象只是為了看得見,那就太低估了光的神奇力量。
感受與功能並重
創造光環境的過程有三個相關的元素及行為,分別是:
光—基本元素,讓我們看到。
照明—應用光的技術。
照明設計—光的應用藝術,讓光跟生活、環境產生關聯的藝術。
整個光的行為其實跟烹飪近似。光是食材,照明是廚具,照明設計師是廚子,光環境就是烹飪的成果。照明設計師以照明心態及照明方法,用器材供光及控光,讓光跟生活連上正面的關係。
設計是「設想和計劃」,設想需要有目標,計劃是實現設想過程的安排。光環境的完成品就像烹飪的成品,可以山珍海味,也可以是清茶淡飯,豐儉由人。空間、功能、環境、個人感受當然是設計重要的考量前提,烹飪也該是以健康、滋味、好看為前提,一個人吃的、家人吃的與飯館的菜,考量重點雖然不大一樣,但共同點都是要實在。
光的環境設計要讓感受與功能並重的設計行為。自然光及人造光可以同時存在。人類常態居住環境,感受與功能是離不開的。
關於案例作品
台灣光環境獎今年進入第二屆,兩年來,參加作品有相同點,也有不少差異性。例如,室內光環境的案例增加了,這代表大家已經意識到也開始重視光對室內的生活環境重要性。一般而言,室外照明重點是大環境,比較沒有所謂功能性,而室內照明比較重視微環境,會同時注重到環境、心理感受及功能性。我認為這是一個極其正面的現象。
綜觀案例作品,從「讓光跟生活連上關係」這一點來看,創意表現比較生硬,原因很多也很複雜,但我認為通常跟業主有很大關係。我個人的經驗是,如果業主主觀太強,很容易直接影響到設計團隊的創意發揮。另一個情形是臺灣的業主往往比較相信或認同外地來的設計師,在這種情況下,直接消減剝奪了臺灣設計界的發展空間。倒是公部門的案子反而能給在地設計團隊更多更好的創意及實踐的機會,這些年跟幾個公部門相處及共事的經驗都很合理,我想跟他們會特別考量到本土人才的培養及發展有關。
今年看到不少公共藝術裝置作品都不錯,但光環境不單單是一件藝術品,而是希望能夠以藝術形式及心態把光融入生活,這一點相對較為欠缺。我認為許多設計師關注點仍停留在功能性的數據判斷。法規的數據並不是為了創造,而是為了不越界或不犯錯,要記得,我們的設計、生活都不是為了不犯錯而生的。
分別談這些作品的特質不是一件容易事,設計是否得體、是不是一個所謂的好案子,都有相當程度的主觀性。可以從實際設計方法、設計心態、技術與藝術的內涵及表態幾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到有不少還可以改進的地方。
首先,有不少室外案子沒有處理好跟周圍路燈之間的關係,對光源色溫的差異性使用上沒有一定原則,以致造成視覺、心理的干擾。建議一定要清楚案子是怎樣的特別觀點,要追求系統設計還是畫面設計。
其次,在送件文件上,照片及文字是否能夠能充分表達案子的特點,比如談到的是光環境,但作品照片卻都是燈具,這會讓評審委員難以體會到光環境設計。
關於未來努力的方向
台灣光環境獎從2018 年開始開辦,今年是第二年,歷史很短,還不容易看到真正的成果,因為有不少案件是需要兩年以上來完成的,但我認為已經在臺灣光環境營造體系起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在案例作品中也感受得到。我們在評審時,多多少少有一些潛意識的思考層次,對我而言是作品的的宏觀認知及微觀感知。照明計劃的關注點及光環境概念可以分為宏觀認知、微觀感知來談。
宏觀認知:大目標、大動力、大方向,具體而言,包括環保節能、社會結構、行政體系的認知、推動照明方向,法規成立佐助環境品質等,這些是特別重要的。正道的宏觀認知才是群體的願望,要想想如和為臺灣製造一個新活動體系及方法,以保存歷史人文的結晶為使命,配合現代生活的前瞻性為方法,與時代的脈動接軌,創造好的實在的健康光環境。
微觀感知:談到感知,可以提到「美學」(aesthetics)一詞,最初的意義是就是對感觀的感受。感覺學、知覺學就是個人的感知,強調的是一種主觀感知,因此設計的物件是每一個人的感知,為思考中心,微觀的設計是以個人感知為最終結果,才能觸動較多的民眾;關注個人的感受,讓我們看到歷史人文的結晶,讓我們體會到生活的厚度。
藝術的最終目的是讓生活過得有意義、有品質、更實在,我們今天創造的是藝術的真義。不要成了在臺灣到處都可以見到的「文創區」,結果跟遊客的互動跟看樣板戲一樣,看多了,就乏了。
夜間的光要與自然和諧共存,要有包容性。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光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臺灣本身有不少好的光環境,室內及室外都有。例如金瓜石,能看到歷史的記憶,即便礦業已中止,但當年生活情景仍在,山在、水也在,今年9 月13 日,在金瓜石下方、水湳洞「點亮十三層」公共藝術設置就是一個好的光環境藝術案例,而金瓜石提供了豐厚的人文背景,世界獨特的。
奇美博物館是一個室外及室內並重的案例;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是一個由公部門引領、年輕設計師齊聚腦力激盪的作品,都有不錯的成績及成就。這幾個案例都是我跟同學們一起工作的案例,我認為對臺灣的光環境品質有特別的帶頭作用,我身為照明顧問,能跟很多團隊一起工作,感覺特別有意義。
曾有人問到,臺灣的光設計應如何凸顯真正好的在地氣質?我認為第一步是尊重「在地」、不要刻意強求,當然更不能謀殺「在地」。臺灣該有的氣質是品與格的融匯。我們需要打破目前的設計模式,要為未來臺灣設計品質出力,為提升人文經驗值的品味、技藝經驗值的品質以及人與人共處的品行繼續努力。
心靈的累積 文化的沉澱
無論私人空間或公共空間,一般民眾都可以多多提升自身對於光美學的認知與素養,要多看,多享受,可以自然出培養自己喜歡的作品,讓自己的感知做主。一般民眾不要管什麼大方向、時代巨輪的,要認識、體會自己的感知,因設計是因應每個人的感知而生的。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宗旨,就是讓光與生活有正面的互動,多年來努力沒有間斷過。台灣光環境獎本著這個宗旨,讓臺灣逐漸邁向一個嶄新而有深度的階段,讓光使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實在。
未來期許台灣光環境獎能鼓勵更多光環境的設計及營造團隊,一起為社會及大眾提升多元及有內涵的光環境,讓大家在更舒適及健康的環境中生活。也希望透過這個獎項,推廣技與藝的表現達到平衡,讓設計心態影響及帶動大環境的走向。我們要的光環境絕對不是單一的視覺層次,而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以合理的設計方法完成作品,讓更多人認識好的光環境對社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