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評審說光
評審團主席 周 鍊
電光源給我們更多生活的可塑及自主性。光沒有好壞美醜。光能在夜間讓我們看得見,讓我們在夜間覺察,感受到周遭環境,建築的視覺性,公園的活動性,巷道的歸宿性。光更能激發我們的感知,讓我們體會到環境跟人的關係,跟群眾的關係,跟社區之間的關係。這就是光環境的特性及重要性。
台灣光環境獎的目的在於引導,而不是給大家看一個樣本。評審的要點是光與環境的關係、人際的關係、視覺跟心理上的聯繫,技術不是絕對優先。讓光和我們的生活有正面的互動,是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宗旨,多年來不間斷地努力。台灣光環境獎本著這個宗旨邀請大家一起邁向更有深度的新階段,讓光使我們的生活過得更美好。
評審委員 郭中端
前幾年台灣拼命在講夜間照明,但做照明只是掛了不同顏色的燈光,卻沒有好好處理與周遭環境的關係,很是可惜。今年令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是高美館光源系統的打造,不是強調燈光本身表現有多棒,而是讓展覽作品變得很棒。
評審委員 夏鑄九
我們生活環境的光線總是太亮、太多、太炫目、以及混亂,我們需要對光做個統籌管理,而不是各自為政。光環境獎來得正是時候。台中花博竹跡館的竹編織架構與照明設計雖然經費有限,仍然成功表現出特殊的介乎室內與室外的空間流通性,效果不錯,竹材、編織、構架等的運用,表現出台灣中部的地方特色,值得肯定。
評審委員 薛 琴
光的設計就像化妝,濃妝豔抹或輕描淡畫,各有風情。絕對不要用水電設計的思維來設計燈光,反而破壞建築或環境的整體美感,要懂得如何配合環境來選擇是要用聚光燈或泛光燈、燈源或色溫如何使用等,都是學問。像鐵道部廳舍的光環境設計就很好,整體建築透過光的引導,很多建築細節都可以看到。
評審委員 吳瑪悧
好的光環境應該讓人感覺舒服、自然,引導人進入光與環境對話的境域,不同的光環境會形成獨特舞台,訴說屬於自己環境特色的故事。光環境不是只加上光衣,也要思考「如何遮光」才能凸顯該地環境特色,像合歡山暗空公園就是很好的「遮光」示範作品。
評審委員 楊 澤
台灣光環境獎的重點在於關注環境、關注風土,而環境、風土一直在改變。台灣社會當前的環境有些混亂,我們對自我風土的自覺性還不夠,要懂得與環境對話、與歷史對話,而不是一昧跟著西方走。
評審委員 官政能
現代科技一直在幫助人類運用光,但不是什麼五顏六色的光都用,或是小空間卻用大瓦數的光而讓空間變得刺眼,過度依賴科技改良燈具而拚命用、隨便用「光」,我們應該要用人文、身體的品味去調和科技,感受光為身體帶來的美好體驗,我想這也是台灣光環境獎所想要提點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