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HEITO 1909 屏東縣民公園》

業主 | 屏東縣政府
執行團隊 | 屏東縣政府城鄉處
建築設計 | 衍生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建築施工 | 屏南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衍生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屏南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屏東製糖工場創建於1909年,1977年台糖紙漿廠於場區內興起,1994年紙漿廠因工業廢棄物及嚴重的汙廢水議題而關閉,故於殺蛇溪沿岸遺留了近80公頃的閒置荒地。台糖園區將屏東市區切割近一個世紀之久,終於2020年以此計畫將城市南北紋理重新縫合,營造綠水公園及水岸生活圈。紙漿廠關廠後,地面上的構造物已盡數剷除。直到整地施工,才挖掘出過去較為完整的地下工業遺址,基地範圍內有一個地下工廠與五個圓形水池遺構。

 

施作過程中,悉心保存並鑽研史料,一邊持續地挖掘、一邊不間斷地修正設計,盼能賦予這些歷史遺構新的使用方式,試圖重建昔日的場景故事於其中,讓這些遭世人遺忘的輝煌歷史再現於公眾的生活場域。保留工業地景及遺構,營造綠水公園及水岸生活圈,亦運用保存、活化、再運用( Adaptive Reuse)的觀念,整合地景,文化產業及水環境特質並以完成地域建築的實踐。

 

設計介紹

在檢視老廠區地圖,了解地上物及地表下可能之結構物位置,完成地坑等重要遺構之地下構造物繪製。整理了出土的遺構,應證紙漿廠的營運作業及管理路線,並勾勒出相對性空間及造型架構。由大型紙漿廠倉庫沿著殺蛇溪左右岸出土了兩座地坑(面積約1,019平方公尺)及五座水池(面積約3,979平方公尺),五分車軌道、管道橋、五分車板橋及碉堡等遺構。

 

兩座地坑空間,採用設計降挖之中央中庭及周邊地形形成三座地坑間之動線連結及高程轉換,配合殺蛇溪的退堤設計滿足未來洪峰時期滯洪池之功能。 地坑牆面維持原狀原貌,包括色澤、質感及材料層次的表現,在部分牆面結構需補強之部分,運用不同造型耐厚鋼板作為媒介,除滿足安全機能外,並連結新與舊不同層次之視覺效果。

 

在錯綜複雜的地坑結構中,以燈光作為戲劇性的空間引導,像是波赫士短篇集的"歧路花園",每扇"門"都是一個歷史可能,糖廠不同時代的舊貌被重建出來,引導的"門"以滲出的光源在不同轉角呈現過去的空間。

 

水池區則以勾勒外型的炫光為主,描繪出過去歷史故事﹔一二號池的小孩冒險區,勾勒出棧板曲線變化的狀態。三號池過去基地消失的竹林"瑞竹"為出發點,創造舞台以及竹林般的結構物。四號池大航海時代的漂流孤寂,以步道引導進抬升的水池中心,並向鏡面般投影周遭的景象。五號池為地表之下的故事,以地形錯層的下降,逐漸引導至舊有的淨化池粗曠的水泥結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