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銀座聚場》
業主 | 叁捌地方生活文化有限公司
執行團隊 | 叁捌地方生活文化有限公司 / 一起設計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建築設計 | 一起設計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建築施工 | 匠信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 得昌企業社 / 宥澄工程行
照明設計 | 瓦豆製作有限公司 / 一起設計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匠信室內裝修有限公司 / 得昌企業社 / 宥澄工程行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 開一間社區專屬的民宿咖啡廳,點亮沒落的老商街
「銀座聚場」原是一間位於高雄鹽埕「國際商場」巷內,荒廢多年的老空屋。透過將樓下整理為咖啡店,樓上改作民宿,重新點燈,迎接人們走進迷人的拱廊街,體驗空間,拜訪故人。 「國際商場」原稱作「高雄銀座」,落成於1936,為高雄第一座大型百貨街。戰後經歷兩次改建,更名並於1963年重新開張。 老商街誕生於台日混居的鹽埕町,經歷過高雄大空襲,也見證了美國大兵的流連忘返。八零年代左右,鹽埕逐漸沒落,巷內鐵捲門一扇扇拉下。終於,熱鬧一時的百貨街成為寂靜而無人知曉的所在。 直到去年夏天,花了兩年設計整修的「銀座聚場」正式成為這裡的一份子。
有燈就有人,這間「社區民宿咖啡廳」溫暖的黃光開始為安靜的商街帶來改變:對面蘇太太喜歡在咖啡廳營業時打開鐵門;在此經營六十年的泰昌西服店張老闆則總是熱情的走過來跟訪客抬槓話家常。 「銀座聚場」為自己點燈,也為商街擦亮可能,提供到訪者不同深度、不同時間長度的停留機會:它可能是個與自己童年回憶再度重逢的機會,也可能是個多聽一則老故事,或在晨間聽到切菜聲、下午聞到炒菜香的機會。走進巷內,也許您將發現,緣分早已在此靜候多時。
設計介紹
- 縱使高雄四季日照充足,光對銀座聚場卻非常珍貴
除了午後,陽光能從中間的狹長天井短暫而戲劇性的直射進來之外,大部分的時間裡,巷內的光是十分微弱的。走進商街,彷彿被拉回早年的台灣光景:和洋折衷的建築語彙、獨特的空中拱廊,以及台味十足的中式鐵花窗。而室內的磨石子桌檯、3吋6純色瓷磚、檜木壁櫥等,配上拱廊上堆置的家具、厚厚的灰塵與拉下的鐵捲門,一切像已靜止許久。
- 以低照度、點綴散佈的光源為設計概念,回應場域氛圍
現場有限的採光,反而為環境抹上沉靜而神祕的色彩。與其將空間做到燈火通明,不如延續現場氛圍,以低度且散佈的光源點綴空間,讓屋內細節若隱若現。希望駐足此間,能放慢速度而有更多的探索跟發掘,並以一種深入而不致侵擾的方式體驗在地生活。 幽微的黃光,如同為這個在此佇立數十載的老建築安上一層遮色濾鏡:曾經摩肩擦踵、人馬喧騰而快速變化的商場風景,因此成為鄰居口中一則則饒富趣味的小故事,緩緩道來,成為一種優閒美好的打狗式午後消遣。
- 點起燈光引導訪客,捻弱光線守護厝邊,呼應環境且滿足功能
其實看似寂靜的巷弄裡,一直有人居住著。當年在迴廊上奔跑的孩子,或已成為房子的老主人;曾經過的是忙著招呼客人、樓上鄰居共用樓梯的生活。如今,只是平靜閒適的過日子。 透過修復並改造商街的破敗日光燈,吸引人們由大馬路走進巷弄探險,溫柔點亮商街,也確保日後易於維修。室內的低照度則為訪客提供安全且必須的空間引導,亦不致對早睡的厝邊產生干擾。
- 「不刻意凸顯」的燈光表現
除了修復商街的舊燈具外,部分光源以藍染織布包覆,或採用減光紙讓環境更為柔和。而老木窗與鋼管扶手,也變身成為燈光的容器。此外,考量建築後方因緊鄰房屋而終年陰暗,亦將照明設於後巷,讓光線穿透玻璃散射進來,為室內補光。再三斟酌的燈光表現,都是為了讓光的存在成為直接的身體感受,而不僅是為了解決機能問題。
- 延續老屋生命,有燈便有人
銀座聚場的開張,也為這裡帶來改變:隔壁的林老師夫婦喜歡將咖啡帶回自己家喝;多年前居住於此的前屋主,也特地回來拜訪,看到保留下來的「新萬合旗袍」舊招牌,勾起當年的回憶…。聊天聲、腳步聲取代了寂靜,巷弄間開始有了更多生活感。感謝老厝邊為我們保守珍貴的城市記憶。因為他們,銀座聚場有了公共性。 希望銀座聚場的存在,除了延續、也可成為創造新記憶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