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業主 |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執行團隊 |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設計 |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施工 | 猛揮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設計 | 大公照明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照明施工 | 譜傑科技有限公司
攝影 | 丰宇影像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本案建築原為興建於1983年的中正文化中心,位於屏東千禧公園內。一如同時代的的公共建築,其形式採四面對稱的形式主義設計,外牆封閉且內部空間切割零碎;從基地周邊主要道路須經由一條椰林大道轉折才能到達主入口,可及性甚低。

 

本案藉由增建一座形式獨特的透明圖書館大廳,彌補既有建築匱乏的流動性與開放性。在都市層面,我們改變建築的軸向,使原本面向公園內部的圖書館,轉向九十度直接面對城市,重新與市民日常生活連結;在建築層面,新大廳以新增的正面性將圖書館的機能展現於城市之前,也把立面前方一排老樟樹的身影經由戶外廊道的中介引入室內,打破既有建築封閉沉重的氛圍。

 

設計介紹

本案建築原為興建於1983年的中正文化中心,位於屏東千禧公園內。一如同時代的的公共建築,其形式採四面對稱的形式主義設計,外牆封閉且內部空間切割零碎;從基地周邊主要道路須經由一條椰林大道轉折才能到達主入口,建築的可及性甚低。

 

當代圖書館的特質是高度的公共性,這需透過建築與都市、室內與室外的各種流動關係構成。因此,本案藉由增建一座形式獨特的透明圖書館大廳,彌補既有建築匱乏的流動性與開放性。在都市層面,我們改變建築的軸向,使原本面向公園內部的圖書館,轉向九十度直接面對城市,重新與市民日常生活連結;在建築層面,新大廳以新增的正面性將圖書館的機能展現於城市之前,也把立面前方一排老樟樹的身影經由戶外廊道的中介引入室內,打破既有建築封閉沉重的氛圍。連續的V型鋼結構形成平行四邊形平面的大空間,其中再以幾個三角形定義出次要的場域,包括下凹的坐席、懸浮夾層,以及懸吊的燈籠,這幾處是在開放平面中預期人會聚集的區域。

 

既有建築經過結構補強、隔間裝修拆除與新增物件,我們將其改造成為令人耳目一新卻又保有原始空間記憶的圖書館。藉由拆除沈重的混凝土樓梯與欄杆,代之以一座霧面不鏽鋼包覆的圓形樓梯以及橡木壁板,原有個性模糊的入口大廳轉變為垂直串連各樓層的室內閱讀中庭。從這個中庭開始,一樓的兒童圖書館及樂齡閱讀空間,二樓的一般藏書區,三樓的青少年圖書館及視聽區,各以水平的方式向建築外牆延伸,最大幅度地創造室內外的聯繫與框景。位於建築中央位置的三層樓書庫,經移除樓板及結構之後,成為一處內含大階梯的白色多用途空間,此處一反原來的極度封閉個性,串連整棟圖書館的動線,成為活動最多樣性的場所。 新增的物件為各式類型的家具,特別是與對內及對外各種視野有關的座椅。大量橡木實木壁板及書架、白色牆壁與垂板天花的引入,使既有建築帶有當代圖書館的所需氛圍,讓流動的空間感滲透到圖書館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