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哈瑪星光任務Illuminate Hamasen》
業主 |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總策展 | 史哲
照明設計 | 姚仲涵、葉廷皓、黃怡靜、林利津、張永達、王連晟、王福瑞、紀柏豪、鄭先喻、羅禾淋、胡縉祥、韓國ADHD團隊
照明設計施工 | 祝興創意有限公司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濱線」、哈瑪星,是高雄面向世界、發展城市的起點,也是最能表徵近代港埠現代化作業的文化地景。肩負交通樞紐的「高雄港站」1908年完成,弧形散射出去的軌道,結合港邊倉庫及港口,建構獨特的海陸聯運系統,訴說高雄港百年歷史。2008年停駛後,經市民自發性爭取保留、期間規劃為鐵道文化園區,2016年以「哈瑪星光任務」12組光影及新媒體藝術創作,提供視覺及聽覺的嶄新體驗,並整納輕軌施作工程,延續哈瑪星在不同歷史進程的時間軸線,也妥善維繫歷史性場域至當代城市生活。
38條軌道,百年前的鐵路、21世紀的輕軌;藝術演繹,銘記亦辯證歷史與當代市民生活的關係,「哈瑪星光任務」扣連「山、鐵、港、町」關鍵元素,2018年點亮歷史場景,展望舊街區於未來城市發展的可能性。
設計介紹
為強化文化脈絡與在地認同、保存百年歷史場域,亦提升公共空間近用性,本計畫嘗試以光影及新媒體藝術轉化,承接在地對哈瑪星文資紋理保存的期待,以光為媒介、鐵道為載體,使大眾得依藝術角度認識高雄這座城市今昔風貌,亦整合市府興濱計畫及城市發展政策,適切配合輕軌行經路線相得益彰。
本計畫基地略呈三角形,占地近7公頃,東依駁二藝術特區、西臨鼓山路,南至臨海新路、北以公園陸橋為界;其指涉的臨港鐵路停用後,經市民爭取保留現存38條軌道。本計畫以光藝術結合地景,邀請姚仲涵、葉廷皓、黃怡靜、林利津、張永達、王連晟、王福瑞、紀柏豪、鄭先喻、羅禾淋、胡縉祥及韓國ADHD團隊等12組國內外藝術家參與創作,透過程式編碼與音樂,以LED燈條及燈珠RGB混色功能再現軌道優美的弧形線條,屬國內罕見的大型地景光藝術。
考量本案基地深具文化資產價值,全數創作採可逆性工法,以不破壞鐵軌為前提沿線設置,自2016年起耗時2年,使用超過2萬公尺的LED燈條,內嵌超過60萬顆高亮度LED燈珠;今年4月起開始播放,每晚7點起每半小時輪播。民眾可於鐵道間穿梭或搭乘輕軌觀賞光影變化,也可登上由本局改建的陸橋俯瞰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