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環境獎介紹
台灣光環境獎希望鼓勵政府與民間單位創造優秀的光環境。光環境不僅是在視覺欣賞上的表現,更是心靈的累積與文化的沉澱。期待多元而有內涵的燈光與照明設計,讓大眾能夠生活在舒適,健康的環境。
通過這個獎項,我們希望推廣技與藝的平衡表現,讓大眾認知光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帶動大環境的改善與進步。
《悅然紙上- 中興文創園區》
業主 |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照明設計 | 月河燈光設計有限公司 林佩縈
照明設計施工 | 優品電器有限公司
總顧問 | 月河燈光設計有限公司 林大為
參與者 | 鄭玫君 劉家銘 葉陽林 沈海忍
策展顧問 | 瓦豆製作有限公司 江佶洋
機電顧問 | 大漢電機技師事務所 鄭銘鎮 戴嘉宏
監造 | 林昶濬建築師事務所 林昶濬 林雅媚
文 / 報名單位
簡介
歷史場域運用色溫及顏色,跳脫懷舊思維,舞台燈光手法強化建築破損開口、斷裂的煙窗;趣味性的燈光,吸引駐足互動。讓園區發出光的邀請,以愉悅的心情接近製紙的工業遺蹟,欣賞燈光替建築妝點後,發光的片刻。
Invitation:空間活化,除了創新,更以光為歷史建築注入新生命。投射燈重塑煙囪遺骸,紫光霓虹燈管,是Magic Hour時,離海平面最遠天際的顏色,勾勒唯一高樓的窗框,像是微笑的雙眼、歡迎的地標,即使在火車、公路的不同移動視角,都能感受園區所發出的愉悅邀請。
Inspiration:窄角燈具的光束,如手電筒般照亮暗處,呈現破損的開口斷面,不再成為歷史傷口,而是連通內外的結界,打開一道道的心窗,發現更多,更深的想像。
Inside-out:建築謐出的光,透過窗口落映在牆面,如同發光的基地,向外擴散。讓光在心裡醞釀,使這處宜蘭縣內保存最完整的紙業歷史園區,能與在地的生活環境一同發酵。
設計介紹
懷舊與創新並存
不論是整體環境,或是殘破的建築量體,2200K的色溫瀰漫在整個環境裡,是舞台的基本色調, 3000K色溫強調重點、突顯恣意蔓延的植栽。色溫混合使用,塑造空間新舊交融的層次感。
建築原有的空間屬性,如鍋爐室:以彩色的led,配合時間的變化營造出爐燒時的各種顏色、蓄水池內,擺放舞台用的鏡球,映照出波光粼粼的影像。以燈光表現出個不同空間的性格。
延續性的設計
配合已完工的工程,達到整合園區統一的視覺系統,依現有3.5m的燈具樣式,延伸設計出7.5m的入口高燈,鋼構的元素,結合55w led路燈光源,提供入口照度需求外,燈桿本體內部上下照,呈現燈桿工業風的特殊設計。雖園區無主入口的動線規劃,以序列燈柱配置,塑造迎賓入口的意象。
永續發展的能源及空間
電力如同時間,無法儲存亦無法生息,如何利用有限的能源盡善盡美,是對能源的尊重及善用。燈具固定於空心磚上,以重力擺放於需要的位置,以可逆的安裝方式尊重歷史建築,讓空間得以永續發展。
設計創意表現
螢光漆及螢光燈,雷射光的紅綠光點,控制電源明滅,製造出堆疊光影窗框,及夏夜螢火蟲飛舞景象,像是舞台的配角,在角落端詳著要角們的演出,但也沒忘記爭取短暫發光的機會,給整齣表演帶來另一波的驚奇。
人為破壞的開口,放大了連結的機會,光影從建築隙縫竄出,經開口投影至對牆,轉換成正面能量,替空間帶來內外探索的可能性。